辛苦的媽媽

本人的媽咪每天也很辛苦照家中大小, 由家務到生活安排也照顧周到. 而有人卻扮作在背後照顧母親大人的一切大小需要. 想到這點就有點火, 明明我們一家人互相照顧, 過著比一般家庭還要低的經濟水平消費的生活也可以很開心, 然後有人卻對外面說, 是那個人一直資助本人的媽咪大小需求, 換轉其他人又會有甚麼感覺?


Hong Kong, Hong Kong

電腦遊戲補完計劃101 – 卡普空第2屆街機博覽會 Capcom Arcade 2nd Stadium

這是一款把古蕫級的遊戲”復活”的作品. 其實最初出的時侯, 售價定位異常趕客, 約4百幾港幣才能買齊全套. 而有人曾經建議過可以讓人單獨購買自己喜歡的遊戲, 單獨一隻遊戲原價也只不過HK$16, 理應可以大賣吧. 但是坦白講, 如果用真金白銀去買這些”古蕫”, 某程度收藏的心態絕對高於想體會一下遊戲的心態, 如果日後這個遊戲被下架, 那麼這個”古蕫”不完整而自然就會失去價值吧.

而收藏的心態, 買豬肉免費撘豬頭骨就很自然感覺會好一點. 但是買豬肉又要另外再買豬頭骨, 就有點被屈的感覺. 其實很多銷售手法的不同而結果一樣, 最重要要知道對自己的產品有興趣的人是那一類的客戶. 就如當年電腦節用性感女模去推廣, 全部有興趣去參觀的人都不是為了買電腦產品, 那根本就是資源錯配.

個人來講, 套餐的策略是成功的, 但是當標價太進取, 甚至近乎3A大作的價錢, 自然會產生太貴的感覺. 正所謂唔怕貨比貨, 至怕唔識貨, 當有了解產品實際的情況下, 客戶當然會選擇對自己較為實際的產品, 而”收藏”的動機, 永遠只會排到最後.

說回”古蕫”的產品, 免費陣型還在努力求存, 但是現實有”盜版”的陰影, 這個方向不適合投資者投放資源, 當然這麼大個人也明白當中的問題, 所謂正版的定義有時也只是一個”遊戲”. 只是想講, 玩遊戲玩到好像做賊, 是不值得鼓勵的發展方向. 坦白講, 在一切未有定局的十幾年前, 本人曾在網上訂購過一部自稱有幾百隻古蕫遊戲的遊戲機, 而當年付錢買了之後, 不但止沒有出貨, 甚至連網頁都消失埋. 所以這些免費陣型的底子, 不用說明也知道, 支持那班人只會對社會做成壞影響吧.


Hong Kong, Hong Kong

電腦遊戲補完計劃100 – 巨擊大亂鬥 GigaBash

這是一款四人大混鬥的格鬥遊戲, 以巨大角色在城巿裡互相格鬥. 題材一定是很吸引. 而最初的版本只有原創角色, 但是這個四人混鬥的類型已有一段時間沒出現過. 所以這遊戲剛上架的時侯也吸引了本人.

而當本人完成了所有故事模式而放置了一段時間, 遊戲商就開始推出哥斯拉的出名角色, 之後更加有咸蛋超人, 某程度真的很吸引. 只可惜價格偏高, DLC的售價比主遊戲還要高, 而以現在的情況為例, 買齊所有DLC的消費已足夠買一隻3A大作, 而DLC遲遲也沒有特價, 所以有望而卻步. 在理性客觀的層面, 如果DLC每個角色都有故事模式, 這也算是合理, 但是其實DLC只是換皮的手法創造新角色, 某程度真的和其他現有角色沒有分別. 所以2022出了DLC到現在, 還未有一刻有衝去買它的DLC.

坦白講, 這款遊戲真的很好, 只是DLC銷售策略讓人一直未能補完而有點違憾. 但是這些4人亂鬥就永遠是派對中最能避免沒有活動而陷於尷尬的情況, 所以主遊戲也建議入手. 而且原始的4個故事模式也很出色, 所以如果買主遊戲絕對超值吧.


Hong Kong, Hong Kong

“牛”屬於哪一個?

當有人可以把本人的經歷如數家珍, 相反本人的爸爸就像甚麼也不知道. 但是現實不就是這樣, 那有一個做人爸爸可以把兒子的經歷和甚至想法如數家珍? 本人只知道背後一個確實的第一個證據, 就是本人的爸爸可以解釋為甚麼有人可以知道本人的秘密, 就因為”峨眉派”存在的論點, 這個背後的意思有多少人知道嗎?

影片來源: 集句设计


Hong Kong, Hong Kong

電腦遊戲補完計劃99 – 機動戰隊VS Iron Saga VS

這個遊戲上架了也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包括本人), 本人也只是在網上看到有網民推介, 才留意這款遊戲. 價錢上算合理, 但是可能真的沒有宣傳渠道, 看到沒有太多玩家. 但是這個問題引發了另一個想法. 個人認為這遊戲的遊戲開發商的最成功的決擇, 就是加入了”鐵甲萬能俠”和”三一萬能俠”, 某程度把遊戲升格了. 否則若果只有那些”機動戰隊”的角色, 就只是一隻很單純的格鬥遊戲了, 本人也不會留意它的存在.

這遊戲的操控角色, 每人大約有三十幾招以上的攻擊方法. 如果要全部記住不知道要玩幾耐, 不過至少來來去去都係幾種方向鍵+不同按鈕, 算是已經比街霸和拳王那類簡單了一些. 而遊戲操控的體會, 絕對算是高水平的格鬥遊戲. 奈何操控角色不是太多, 不知道是否想出DLC?

本人推薦喜歡機戰或格鬥遊戲的玩家入手, 這款算是完成度幾高的遊戲. 之前有人說只是”同人”水平的遊戲, 未免太貶低了這款遊戲了.


Hong Kong, Hong Kong

電腦遊戲補完計劃98 – 雙鍵格鬥 Divekick

最近電腦硬碟突然死亡, 無咗幾百隻電腦遊戲資料, 花了兩天還未能完全重新下載完. 而當重新下載的時侯, 發現了這隻Divekick, 這遊戲的設計很特別, 就只有兩個按鈕操控(跳-Dive)和(踢-kick), 連方向掣都不需要使用. 雖然遊戲規則和設計簡單, 但是卻很好玩, 除了技術之外, 還需要一啲運氣.

而這遊戲的特色操控之外, 人物造型設計也花了很多心思. 有讀歷史應該可以隱約看到每個角色代表某個時期, 而某個時間的意識型態身份產了這些遊戲的角色. 而個人來講最成功, 開發者夠膽用現實的人物角色造型, 配合適合的意識型態身份, 當中不但沒有衝突, 甚至沒有違和的感覺. 因為正正就是歷史上出現過的造型. 這點連那些自稱”政治正確”的創作人也不敢做的事吧.

而遊戲角色可能要跟據某些時代歷史的參考, 每個角色和能力都不平衡, 可以簡單來過完全不公平. 就單單以”麥當勞”時代的角色, 因角色能力的限制, 連第一關也過不到. 所以有時人生的選擇, 往往不是公平的.

雖然遊戲只屬於小品遊戲, 價值一杯咖啡的價錢也不用, 但是個人來過就很好玩 (可能代入了角色). 而當雙人玩這遊戲時, 相信會更有趣吧.


Hong Kong, Hong Kong

咁簡單的理念, 為何不明白

有人認為投資媒體, 是要謀殺媒體. 其實大方向只是由現實帶領媒體, 而非媒體帶領現實. 就像明明是在寫日記, 再透過媒體讓現實解決問題. 卻有人想把發夢的事情變成現實, 因為他們單純到以為只要唱好, 就可以無成本的情況下改變現實變好. 這未免有點自欺欺人, 而這個自欺欺人都好幾年了. 就如你現實不上班, 卻發夢自己是香港首富, 或者另一個情況現實低頭找一份工作做, 即使現在是發惡夢自己變了”非洲和尚”, 那麼那個情況才是真的最終會影響自己的現實情況而變好?

那麼咁簡單的道理也不明白, 還以為支持現實是為了趕絕媒體, 未免太膚淺了.


Hong Kong, Hong Kong

貪得無厭

這度板斧幾年前已經試過, 為了貪哪少少錢, 在查核到本人是一個完美主意者後, 就不惜破壞現時的設備, 因為有人相信本人一定會提升設備, 以符合本人的性格. 只可惜同一種手法幾年前已經有人用過, 不是錢的問題, 而係原則問題, 窮有窮用, 殘有殘用. 來來去去從來不是錢的問題, 而係被人當水魚, 仲要屈屋企人食死貓, 目的只是想讓本人的心裡好過一點, 那些人真的當本人還是三歲細路哥? 掛名建築工人實情係破壞份子, 還未看清楚哪班人的真面目?


Hong Kong,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