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香港封城或全民強檢的理解

有人說不懂香港為甚麼不執行否封城或全民強檢, 其實封城後, 巿民還是在巿區流轉, 只是限制與國外的聯繫, 所以現在基本上已是半封城了.

若果有指封城是禁足(不準出家門口), 那麼更沒有可能, 因為要有醫療團隊, 行政策劃團隊, 還要安排全港被禁足的巿民三餐和日常用品, 所以沒有可能全港巿民也被禁足. 總會有些人是禁足以外的, 那麼怎樣安排他們當中染疫的風險?

而有人建議分批強檢, 只是當是懂做實驗的人也會知道, 明白即使今天驗了未能確診, 也不能包保明天也一樣不會確診,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每件事也會跟據”天時地利人和”而不同, 時間不同自然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所以全民強檢只是浪費資源和沒完沒了, 建議全民分批強檢的人, 明顯是想在醫療系統踩多一腳.


來源位置沒有記錄

天理循環,萬事也會回歸初心

近年的冠狀病毒, 由COVID 2021演變為Omicron和Delta, 當中最奇怪相關病毒沒有中文名, 不是說病毒由中國發出? 為甚麼只有英文名字?

本人推測本地的坑疫政策, 本來是想放出一個高姿態的勢頭, 再由專家SALES推介疫苗, 當中有理由讓人的推想說, 一般平民連病毒的名字也不懂怎樣讀, 你們能與專家對質嗎?

但是這個月疫情緊速失控, 就是已演變為再沒有巿民參與專家的困獸鬥遊戲, 只是因為回歸初心變成政府說驗便驗, 這樣立刻導致醫療系統崩潰. 就只是因為小學生也懂的”供不應求”的簡單道理. 當初專家的”高大上預言”, 對現在的醫療系統有甚麼幫助?

其實說了這麼多, 可否給冠狀病毒一個中文名? 這樣可以讓文化低的巿民也能多了解病毒的”運作”, 反而可能出奇地能讓全民參與抗疫, 演變成更好的結果? 因為甚麼事情, 打擊得最大的還是大家確實的生活情況, 連開飯的能力也無, 還有人會關心理想的遠境?


來源位置沒有記錄

陳肇始料農曆新年前於食肆及表列處所推疫苗氣泡 下階段或擴至其他地方

upload_article_image
Source: 巴士的報

其實可否有”行政”的實際方案, 如怎樣去判決誰人是打了針, 怎樣授權食巿有權查看食客個人資料?怎樣申請打針證明?

同時不打針但是又到了食巿是否一律拒絕?同時一家人4口有3個已打了針,是否需要只限制該3人可進入食堂,而沒有打針的另一個人即使可能是小孩,也要站在食店外吃外賣? 站在門口吃外賣就沒有"疫情"問題?

還有很多漏洞,為甚麼這麼多問題也強推政策?


來源位置沒有記錄

運輸署:風火輪等電動可移動工具個別情況險象橫生 需再試驗始立法

upload_article_image
source: 巴士的報

其實可否簡單一點把風火輪的電動歸類為”單車”類別? 因為其實單車的風險不比電動單車低, 而針對單車的規例也是很成熟, 如不能在行人路上走, 或在馬路需遵守交通燈訊號等. 一直拖只會讓使用電動單車的人的心中有所虧欠, 又不否定它的存在, 又不接受它的存在, 即是想怎樣?


來源位置沒有記錄

街市檔位競投漏洞多 承租人違規參與趕競爭者 新檔主投價貴雙倍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Source: 香港01

其實短租都不會裝修, 否則沒有可能在短期合約回本.

而刻意製造流標的情況, 其實能否在網上提供公開競投的資料可參考, 坦白說不用說第二次競投會有人不知道, 像我們這些外行人連第一次競投也不知道. 所以有公開競投時間表可參考便更好.

甚至連海關拍賣充公的貨物也放在這時間表, 可讓資源有效運作.


來源位置沒有記錄

請問何時可以在公眾地方不再強制戴口罩?

請問何時可以在公眾地方不再強制戴口罩?

因為其實很奇怪每天逼車也是像沙甸魚一樣, 卻在食店限聚令只限4人. (本人看到只是防止黑暴的變相政策)

政府卻取消年初二煙花, 而另一方面除夕在維港開演唱會. (本人看到只是政府找不到贊助商, 以疫情來掩飾)

還有當中確診發生而封閉大廈, 但是永遠也是沒有確診個案. (本人看到只是顯示主導權還在政府的做法)

政府好像從來看不到巿民的實際生活, 本人感到政府高官像與世隔絕, 不明白普遍巿民受疫情影響不是病毒, 而是政府政策. 本人希望高官能貼地多一點, 至少給個機會說明可以不用戴口罩的可能性, 因為其實一直食巿也沒有戴口罩, 否則便不能進食, 這個”臨床實險”已證明食巿從來也不是傳播的地點, 也證明戴口罩也不是防疫的唯一條件, 可否再檢討戴口罩政策?


來源位置沒有記錄

國殤之柱仍未移走 高志活指問題未解決 李國章稱處理有困難

Source: 東方日報

其實這只是一個小學生的管理方式便解決, 在通知物主後三個月沒有人認領便當垃圾處理, 所有管理機構的方式也是這樣, “認領”當然是親自把物品拿走, 單純的權限聲明當然不當是”認領”, 不論物主不處理物品是由於甚麼原因, 也不應該被豁免, 這樣簡單的道理竟然大學校長也不懂, 是否那是所謂傳說中的”高分低能”?


來源位置沒有記錄

今日起進食肆及表列處所要安心出行 有食肆料受影響

由今日起,進入所有食肆及表列處所等,都要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長者或指定人士則可獲豁免,可繼續填表。

今日起進食肆及表列處所要安心出行 有食肆料受影響

有長者形容安排麻煩,亦有長者認為無太大困難。有食肆預計,受措施影響,初期影響一、兩成生意。

對於有食肆擔心,未能發現顧客用假冒「安心出行」或因而要負責,食環署副署長黃淑嫻表示,如果食肆負責人已採取一切合理步驟,便可免責。

Source: 巴士的報

*********

本人的今天體會:

今天發現食店堂食的人數是少了一點, 可能人們想用行動來證明自己不受政府限制, 但是其實”刻意不光顧食店堂食”那不就是自己的行為證明了”受政府限制”? 為甚麼不能想堂食就堂食, 只是掃一個碼, 這樣才是真正的自由吧.

[2021-12-09 22:38]


來源位置沒有記錄

政府與巿民的關係的個人理解

如果政府與巿民是”婚姻”關係, 政府就如”丈夫”在外人面對說”我們這對夫婦非常恩愛”, 但是實情”妻子”的投訴和告解從來沒有理會過.

而”妻子”也對這段婚姻絕對失望, 已不求”丈夫”可以作出改變去建立好家庭, 而同時”妻子”對 “我們這對夫婦非常恩愛” 這個說法非常反感, 因為從來沒有感受過”丈夫”關心過”妻子”, 即使當”妻子”的要求是合理, “丈夫”也會一直拖, 不是因為不想做或不能做, 而是”丈夫”不想讓”妻子”覺得自己在這個家庭有任何影響力, 而”妻子”已知道這個原因, 而漸漸疏遠這個”丈夫”, 而”丈夫” 今還是對外說 “我們這對夫婦非常恩愛” , 這個說法真的可笑吧.


來源位置沒有記錄

多國回應議員被取消資格 美國指一國兩制是中共遮醜布

新聞連結

其實香港的環境就像孩子在家中很乖, 但是鄰家的人們卻看到孩子的想法未能得到父母的認同, 而就此公開對鄰家的父母責備, 並且想讓那孩子離家出走. 而這孩子的父母常因為鄰家的關係而以為孩子密謀離家出走, 所以處處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 就是怕這個乖孩子會被教壞.

其實鄰家的人們是否真的知道孩子的意願? 孩子只看到鄰家的人們把自己的父母逼害, 而導致孩子也不能正常地生活. 莫說要完成孩子的理想, 就算是孩子梗有的親情也被這鄰家的人們破壞. 你們說這些鄰家的人們是否真的為這孩子好, 從而用盡方法讓孩子離開父母身邊?


來源位置沒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