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些人總喜歡馬後炮, 明明只是單純的”有求必應”, 就講到是命令客戶去買佢啲貨, 唔只第一次係咁, 甚至已經變成常態, 所以這種情況還是緣份的考驗, 為何有甚些人永遠都沒有緣份?

Hong Kong, Hong Kong |
【on.cc東網專訊】立法會今日(8日)首讀及中止二讀辯論《2024年存款保障計劃 ( 修訂 ) 條例草案》,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指存保計劃是在2006年實行,是金融安全網的一環,而修例目的是加強存款保障及維持銀行體系穩定,而存保會不時檢視計劃的運作。
許正宇指存保會建議的5項優化措施,把目前50萬港元的保障提升至80萬港元,有關建議令到保障額可追得上由2011年至2023年年中的通脹,更會提升實質保障額21%,受全額保障的存戶比率亦會由目前的89%升至92%。調整存保計劃成員的供款機制,向計劃成員收取建立期的徵費,以及在合理時間之內達到存保基金的目標金額。
同時優化銀行併購的存款保障安排,存戶若在多於一家受保障銀行有存款,將分別享有存保計劃的80萬港元最高保障,例如在兩家受併購影響銀行的存款,併購日起計的6個月內可享有160萬港元存款保障。
因應近年網站和應用程式等數碼渠道已逐步成為銀行服務的主要途徑,存保計劃銀行要在電子平台展示存保計劃成員的標誌,優化銀行在不存款保障項目的有關負面披露的規定。存保會曾委託機構進行調查,發覺有80%受訪者支持提升保障額至80萬港元。
新聞來源: YAHOO新聞
個人感想: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因果關係, 即係當法例保障銀行用戶的存款, 銀行用戶即使收到不利消息也不用急於提款而造成擠提, 而沒有擠提基本上銀行有足夠的資金營運, 而有足夠資金營運便不會有不利消息,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良性循環制度, 不明白為還要怕甚麼加多30萬, 本人看到是百利而無一害吧.
Hong Kong, Hong Kong |
【獨媒報導】各行各業都輸入外勞,勞工及福利局在回答議員書面質詢時,交代多個行業的外勞情況。現時8,586名技術員級別或以下勞工,包括有1,019名外勞保安員、清潔工和房務員;在26個暫准輸入工種,則有3,910名外勞已抵港,其中最多的是侍應生,有1,278人,其次是售貨員有961人。髪型師有187名外勞申請,但暫時獲批宗數是0。
另外航空業界的輸入勞工計劃,限額上限是6,300個,運輸及物流局處理了兩輪申請,共批出5,823個,即約92%限額,不過只有1,450名航空業界外勞已到港工作,人數最多的是機坪服務員,有367人,機艙服務員排第二有271人。
提問不包括司機、建造業外勞數字
現時有5類大型輸入外勞計劃,分別是「補充勞工優化計劃 」、「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航空業 」、「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公共小巴/客車行業」、「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以及「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提出書面質詢的是旅遊業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他主要關心的是航空業計劃,以及一般性、涉及多個行業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
當局指就「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一共收到1,277宗申請獲批,涉及共8,586名外勞,其中4,929名外勞是過往不得輸入的職位類別。獲放寬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工種可以輸入外勞,包括髮型師、電話接線生及侍應生等。計劃自9月4日開始接受申請,截至4月底,26個指定工種共收到21,662人申請,獲批有3,910人。最多外勞輸請的頭10名工種,分別是侍應生(1,278)、售貨員(961)、初級廚師(779)、貨倉管理員(272)、食品加工工人(195)、接待員(149)、文員(105)、送貨員(50)、收銀員(48)、整熨員(30)。
新聞來源: YAHOO新聞
個人感想: 其實這種輸入外勞制度有盲點,時常話沒有人願意做基層工作, 其實只是做勢把本地工資壓到不合理的水平, 再發放假的招聘廣告 (其實本人實證試過用最低工資去見工都唔肯請), 然後就有大量基層職位空缺的數據. 之後就用低下的工資招聘外勞, 然後外勞就香港搵錢, 鄉下洗錢, 香港的基層巿民就依然沒有工作機會, 永遠也是有錢人玩弄社會的運作模式, 建議不如外勞也要俾香港的工資水平, 看看是否真的那麼需要外勞填補空缺?
Hong Kong, Hong Kong |
電影出貓特工隊情節成真,近日舉行的IB國際文憑考試疑發生「跨時區作弊」,有香港考生在應考數學科後,發現試題連答案及作答方法於網上瘋傳,由於IB為國際考試,各地以該地區的本地時間進行,不同試區的開考及完考時間均有差別,考生擔心其後才開考的歐洲等地區考生,有機會可在開考前預覽試題,甚至背熟應考,對其他地區的考生造成不公,有考生更呼籲取消考試或重考。
新聞來源: 東方日報
個人感想: 有些人永遠不相信”望遠鏡”的運作, 覺得所有預知的事情, 其實是一早安排好晒, 所有事情發展都只是跟劇本做. 但是事實又係唔係呀? 早幾日天文台預告的黑雨呢?
其實本人只是想表逹歷史是從人的選擇中發展, 而預測未來的事件發生, 即代表預知人的未來選擇. 所以歷史是人所創造出來, 即使能預測未來的歷史, 也不代表人的未來選擇是被一早安排吧.
Hong Kong, Hong Kong |
其實本人買東西向來都是實事求事, 如果沒有實際所需, 是不會購買的. 只可惜一直宣傳也像沒有人相信, 讓那些”貪心”的人去買”風水”很好, 但是一點實際作用都沒有的東西買回來.
本人覺得這門”風水”生意, 有利也有弊, 它可以讓”好風水”的東西更多人在無需要的情況下購買, 但是另一角度, 即是”壞風水”的東西即使有實際所需也不敢購買. 為何”踩電單車”的投資者不會明白? 還是其實一早知道, 只是想隱瞞而讓其他投資者泥足深陷?
本人現在也變得順其自然, 當不刻意去買不想要的東西, 和不刻意不買想要的東西, 那麼真正的”風水”才能發揮作用, 但是當講到錢, 還有人可以這樣隨便?
Hong Kong, Hong Kong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驗,隨著年齡增長,想要專心破關一款遊戲變得越來越難。來自工作的責任和壓力讓人難以專注。雖然內心仍熱愛著遊戲,但現實的壓力使得尋找遊戲中的快樂變得愈加困難,玩遊戲從娛樂變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導致這一部分的玩家感到迷惘。
新聞來源: YAHOO新聞
個人感想: 其實現在任何娛樂媒體都遇到相同的問題, 如球賽, 電影, 劇集, 卡通等… 人們因為現在娛樂也供過於求的情況下, 所以因為太多選擇, 很難在單一娛樂中找到長期的樂趣. 往往過去用作消磨時間的娛樂活動, 卻變成理解現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途徑.
而以電子遊戲為例, 在80年代的遊戲明顯是”消耗”時間來完成遊戲, 不斷重覆沒有意義和相同的關卡, 不斷為了升級到可以打敗首腦而重覆打怪, 當中對玩家的經濟增長其實近乎零, 而這比例的遊戲元素佔起過一半以上. 實際就真的只是單純消磨時間吧.
而現在資訊科技發逹, 相信沒有人會有空閒把時間浪費在單純消磨時間的娛樂媒體上. 所以近年的娛樂媒體越來越短 (可能只有數分鐘), 卻表逹的經濟效益卻可能比數小時的娛樂還要多. 這點社會上的經濟轉營值得大家關注吧.
Hong Kong, Hong K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