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還補?

真正環保不是政策影響,而是實際需要。就算俾$1的膠袋也不是垃圾,本人家教所有干淨的膠袋也會重用,而且不是只重用一次。

只有高官不懂甚麼叫環保,叫人用少啲就叫環保,但是影響人們生活還算甚麼”環保”?

還有另外一單環保案例,以前的電器幾差幾壞都有收買佬上門收,仲當賣俾佢有錢可以收。現在4電1腦的政策打爛收買佬的飯碗,不但導致其他人失去工作,仲要俾錢”求人”接收壞電器,而相關的”求人”的方式又超麻煩,根本不能輕易叫到人上門收壞電器,這些破壞社會一直運作良好的”食物鏈”的政策,真的有”環保”嗎?


Hong Kong, Hong Kong

各位年青人不要相信”騙逃”的論調

其實一直存在移民論,說到外國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氣,而且在香港只會沒有任何競爭力。其實"在香港只會沒有任何競爭力"便是"騙逃"最常用的借口。

若果"騙逃"說所有有能力都移民到外國,那麼香港理應有很大空間上昇。而且若果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到外國與外國人競爭,不是更困難嗎?為甚麼相信外國有"免費午餐"養移民過來的人,而不相信外國揸取了移民的所有資產後,便會淪落為三等公民?

其實本人相信拿出再多的理據,年青人也不相信,因為推想是教育問題。當剛畢業的學生也要求"三萬"的月薪,這根本不但違背經濟理論,甚至連最簡單的收支平衡也做不到。如果剛畢業的學生還是認為自己值得這個價錢,為何不先接受較低的待遇,再用能力表示自己值這個價錢?俗語有話"有麝自然香",如果這個理由也接受不到,是否真的已很了解自己的能力?難道逃避後就會變成有能力?

總括簡單說句,本人只覺得"騙逃"的動機只是減少"騙逃"自己的競爭對手,為何盲目相信媒體的報導?坦白說,現在媒體上很多所謂的例子也是憑空創作出來(從來沒有指名道姓),盲目相信只是在浪費了讀大學的知識吧。


來源位置沒有記錄